至今我前前後後大概看了五位醫師與七位諮商師、兩位臨床心理師。其中有的諮商師會有移情的感覺。譬如會期待諮商日的到來,會特意挑選衣裝。談話期間會不敢直視老師,會兢兢業業、注意自己的措辭等。無非希望自己能表現"優異",能得到老師的"誇獎",儘管如此,每次重聽錄音檔時還是不甚滿意自己的回答。其中更有一位醫師,讓我不自覺地時時注意時間,想像他現在是在看診還是巡房,並滿心期待看診日的到來。
經過許多事情之後,當初疑似移情的醫師或諮商師都不再身旁了。然而,我還是會很懷念當初每周到諮商室報到的時光,還是很關切老師的一舉一動。老實說,我必須很誠實地面對自己。我想我已經依賴老師,甚至喜歡上老師了。縱然明知道那必然是自找麻煩地自虐過程,根本不會有絲毫結果可言。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可以激發我書寫出一篇篇手札吧!
印象中,除了Freud以外的諮商學派似乎都反對移情的發生。但是我一直在想,如果移情的發生能督促自身想"表現優異",就算也許有時會因為太想念而感到難過等負面情緒。
就我的經驗而言,我覺得醫病關係、諮商關係中若參雜"感情"好像會比較有動力想讓自己變更好耶!其實我已經很能接受自己是躁鬱症的事實,也明白極有可能必須終身服藥。所以我覺得如果可以擁有想讓自己移情的醫師與諮商師,也好讓自己在這漫長的病程中有少數令人期待、愉快的感覺,這樣也很好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