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Consult Report

會對諮商產生興趣,一方面是歸因於本身經歷九位諮商老師的會談過程,一方面準備國考時接觸心理學,因而開啟深藏在內心的因子。高中時,參加輔導室社團,曾到彰師大參訪諮商輔導學系,進而對於諮商輔導有著濃厚興趣,只是很可惜後來志願並未落在相關科系,大學期間亦未有相關心理諮商課程可以修讀。就這樣,漸漸淡忘。直到大三時,對於我是誰?將來該往哪裡走?有著諾大疑問,所以開始間間斷斷的諮商歷程。

我覺得每位諮商老師都陪我走過一段,幫助我在那個時間點釐清一些觀念。本來雜亂的心情行李箱,經過老師細心一個一個拿出來討論,再一個個放回去。原先混沌的心情頓時開朗。而每位諮商老師的學派取向迥異,有些屬於溫暖正向的個人中心治療學派,本著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高層次的同理心讓我在最需要人加關心時雪中送炭。

印象中有位老師採取完形治療中著名的空椅法,讓自己與母親進行內心對話,經過這樣的練習讓我看見母親在冷漠外表下的溫暖關心,我想即使沒有非常誇張的神效,卻也讓我感到釋懷不少。目前的這位諮商老師則是偏向認知治療學派,他也是陪伴我最久的一位老師。當中老師要求我對於自己剛剛所說的話進行觀察,也會指出其中矛盾之處。有許多次與老師的會談後,感到茅塞頓開!但是當然也有很沉重的時候,總得等到一段時間冷靜過後,才漸漸能夠理性的看待事情。

所知的諮商學派中,對於意義治療(存在主義治療)感到最有同感。也許是聽到心理學老師敘述Frankl在集中營的遭遇,以及他後來如何在艱難的悲劇中向世人證明自己的理論。而其六大命題,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對於存在主義治療的理論感到博大精深,即使沒有任何技巧,單單哲學觀的分享,但這已經非常令人囋嘆了。因此倘若有幸能夠轉到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就讀,亦希望能在系上老師指引之下,撰寫有關存在主義治療的深究論文。


希冀系上老師能給學生一個機會,能讓學生到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就讀,吸取更多更廣的心理諮商學問,將來能夠考取諮商心理師。學生自覺在最困境時,受到許多老師的無私幫助,因此學生中心希望自己在有能力時也能幫助別人,把愛傳出去!

p.s.寫的真好,可惜白忙一場...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mail(TKU)

老師好,
相信老師已經收到系上同意讓我不用出國的消息了。這實在不是件值得光彩的事情,甚至有逼著系上給予特權的感覺,所以讓自己沉澱許久才向老師報告,也希望能聽聽老師的意見。

一直以來都鮮少遭遇挫折,直到面臨英文檢定的壓力,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不堪一擊,身心備受煎熬。這兩年媽媽讓我到公司做些簡單工作,算是一種讓我有機會養病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因為拙於言詞、不善交際,也讓我去嘗試考國考,希望將來能有份穩定工作。至於學校的學業,其實家人都認為是課業壓力讓我生病,因此並不太希望再回學校。唯一可以商量的就是待在國內就能完成學位,才考慮讓我繼續學業,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讓我出國的。而我自己也對於出國感到害怕惶恐,即便是就讀語言學校。

本來以為終於收到豁免出國的通知,自己該是感到高興的。但是怎麼沒有絲毫興奮的感覺,甚至有點悵然所失,因為我確實失去跟大家用平等方式畢業的機會了。就算最後拿到學位,那也帶有特權的意味。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再一年後回學校,跟著學弟妹完成最後一門必修課,寫完一篇具學術價值的論文,我真能克服這麼久沒有回到學校的陌生與不安嗎?

本來有幾次想寫mail向老師請教有關開始撰寫論文的事情,但又對於論文毫無頭緒,又怎有臉面對老師?而且覺得未來自己不知道會不會又有所變卦,而浪費了老師的寶貴時間。

想冒昧請教老師是否有所建議給學生,讓我能理出一些頭緒?

授業  敬上


===================
一時的事非成敗不要看得太重。
     
如我這二十幾年來,唸書、工作、唸書、工作,換了好幾個工作,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遭遇許多挫折與羞辱,己經傷痕累累。現在雖在淡江,也並非事事順利,只是我這幾年積極一直找方法替自己療傷。如學佛、到法鼓山當義工是我療傷的方法之一,也獲得了很大的幫助,我瞭解到了一切人事物(好的壞的)都是無常的,都會過去的,不要執著於過去,尤其是讓自己痛苦的事。
    
看看報紙上的政治新聞或社會新聞,有許多人(名人)做了不好事,或有不好傳聞,可是沉澱了一陣子,又出現在報章雜誌上,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以前我也不懂他們為什麼可以有那麼厚的臉皮為什麼不會覺得慚愧,現在我覺得要學他們:放下過去,不要沉緬於不好的情緒,不要讓挫折影響現在的生活,讓自己從新開始,往前看。雖我們無法確定未來會如何,但現在可以一步一步的做準備。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問題要面對,每個人第一在乎的是自己,不會去管別人如何,會對別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的人,內心是自大又非常自卑的。
   
我很瞭解妳的感受,從過去的挫折中我有很深的體驗,這必須要想辦法化解,否則會跟著妳一輩子,除非妳可以從其他地方(如工作中)獲得自信,但心中還是有一個結。
   
最好的辦法是面對它,面對這個狀況;接受它,接受這已是事實了,不要懊悔,不要難過;處理它,回學校或不回學校儘快做個決定,才可以好好去想將來要怎麼做;放下它,不管決定如何,就專心一致往前走,不要再東想西想,三心二意。以後不管走那條路,都會有挫折的,但不要擔心,處理後就放下,不要掛在心上,人就自在多了。
   
@@,最後還是要自己下決定的,但不管做了什麼決定,不要懊悔,去做就是了,若做了而發覺錯了,趕快改就是了。無論如何,妳仍有我這個朋友可以討論一下的。
   
最後,這些話其實也是在勉勵我自己。

P.S.
若決定要拿到碩士學位的話,再想論文的事,專心寫也是很快的。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IF...

如果這份報告在三年前被批准,現在的我會不會不一樣,一切是不是都會不一樣了。但是,那本來就是一個硬偷摘來的果實,不是嗎?

終於接到批准免除出國義務的消息,可是怎麼一點也沒有高興的感覺,不是夢寐以求的嗎?為什麼感覺悵然若失!這兩年多來發生的事情點點滴滴在腦中翻映著。糟透的生活,是我把事情搞成這副德性,是我必須獨自承受排山倒海的任何打擊。我好羨慕準時畢業的同學;好羨慕有份穩定工作的同學;好羨慕已經考上公職的同學。這不是我應該做的。從前的我不會這樣的。從來不去想要不勞而獲,總把「讀書很苦,但甘之如飴」當成座右銘,為什麼我失去了那樣的自己呢?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失敗,原來是件這麼殘忍的事情。我不是個頂尖的人,卻總會在團體中排上名。彷彿習慣被稱讚的感覺,雖不至於視之當然,卻也平靜地接受大家的掌聲。至今才明白那是個不幸的成長歷程,它讓我從來就沒有去學習失敗的結果。失敗為成功之母,小小挫折後,不是理所當然該準備迎接大大勝利嗎?為什麼這次的挫折這麼大,痛苦難過這樣久,至今仍看不見任何成功的影子。


我知道也同意,自己得做些甚麼改變,世界才會跟著改變。但是為甚麼憂鬱時常偷襲,搶走了動力、希望和未來,只遺留下絕望監視著我的一舉一動。放眼望去竟是些荊棘密佈,好像只要一個移動,就會被傷得血跡斑斑,傷痕累累。原來想像失敗的後果是這麼困難事情,甚至覺得何需"想像",失敗是現在正在經歷的事情啊!它是如此刻骨銘心地記註著歲月。好像只有當歲月停止走動,失敗才會畫下休止符。我該怎麼面對自己攻打自己的窘境,該怎麼度過突然漫天而至的陰鬱?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幾米-月亮忘記了文案

生命中,不斷的有人離開或進入。
於是,看見的,看不見了;
記住的,遺忘了。

生命中,不斷的有得到和失落。
於是,看不見的,看見了;
遺忘的,記住了。


然而,看不見的,是不是等於不存在?
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788995

在又想一了百了時,唯一想到的還是995

是這樣的嗎?我像是從非洲被帶回眷養的小象,溫馴而認命地被頸圈保護也限制住,其實現在的自己已經有能力脫離卻依然待在原地,自欺欺人。其實再多、再言之鑿鑿無法離開家的理由都只是合理化的防衛機制。是自己不願意,而不是不可以。他說的對,街上的每個人並非本來就是這樣子,沒有多少人真的具有所謂專長,大家都是因為生存壓力而學會怎樣去生活。

還是得回歸到自己內心,究竟現在這樣的生活滿不滿意。滿意!那很好。不滿意,那是不是該鼓起勇氣去改變。是啊!如果問題只是想離開家,那就容易解決。但是如果是作繭自縛呢?是不是藉由考上國考"才肯"離開家,這樣的雙邊協議,是不是滿足父母繼續以關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是不是讓自己有機會把所有的問題怪到別人身上,也讓自己可以繼續用習以為常的模式被保護著?然後才不停怨天載地抱怨自己再也不想一直順從了。

也許吧!會不會其實OD只是一種抗議現狀的手段,只是用來懲罰自己的方式,不願意安於現狀,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告誡自己的懦弱無能。很矛盾!我討厭父母的控制,但行為思考模式居然都是依父母期望的去執行。如果我不願意冒險,就得屈服於現狀。如果我真的認同公職是個好職業,就得想辦法讓討厭的準備考試時間縮到最短。離開現狀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想要的將來早日到來。


只是我似乎失去了讀書的那股熱情與樂趣。開始補習之後,好累!其實是寧可待在補習班讀書,亦不願意在下班之後還要跟家人”朝夕”相處。也會埋怨,會有憤恨,會覺得要不是有這麼不明理的家人,非得要有工作才能獨立出外生活,我也不用這樣累得半死。

就如同之前和老師討論過的,樂趣如果變成非做不可的工作,甚至是逃離現在窘況的壓力,那就不再是快樂的事情了。怎麼辦呢?似乎一切都卡住了,不願安於現狀卻也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