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Consult Report

會對諮商產生興趣,一方面是歸因於本身經歷九位諮商老師的會談過程,一方面準備國考時接觸心理學,因而開啟深藏在內心的因子。高中時,參加輔導室社團,曾到彰師大參訪諮商輔導學系,進而對於諮商輔導有著濃厚興趣,只是很可惜後來志願並未落在相關科系,大學期間亦未有相關心理諮商課程可以修讀。就這樣,漸漸淡忘。直到大三時,對於我是誰?將來該往哪裡走?有著諾大疑問,所以開始間間斷斷的諮商歷程。

我覺得每位諮商老師都陪我走過一段,幫助我在那個時間點釐清一些觀念。本來雜亂的心情行李箱,經過老師細心一個一個拿出來討論,再一個個放回去。原先混沌的心情頓時開朗。而每位諮商老師的學派取向迥異,有些屬於溫暖正向的個人中心治療學派,本著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高層次的同理心讓我在最需要人加關心時雪中送炭。

印象中有位老師採取完形治療中著名的空椅法,讓自己與母親進行內心對話,經過這樣的練習讓我看見母親在冷漠外表下的溫暖關心,我想即使沒有非常誇張的神效,卻也讓我感到釋懷不少。目前的這位諮商老師則是偏向認知治療學派,他也是陪伴我最久的一位老師。當中老師要求我對於自己剛剛所說的話進行觀察,也會指出其中矛盾之處。有許多次與老師的會談後,感到茅塞頓開!但是當然也有很沉重的時候,總得等到一段時間冷靜過後,才漸漸能夠理性的看待事情。

所知的諮商學派中,對於意義治療(存在主義治療)感到最有同感。也許是聽到心理學老師敘述Frankl在集中營的遭遇,以及他後來如何在艱難的悲劇中向世人證明自己的理論。而其六大命題,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對於存在主義治療的理論感到博大精深,即使沒有任何技巧,單單哲學觀的分享,但這已經非常令人囋嘆了。因此倘若有幸能夠轉到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就讀,亦希望能在系上老師指引之下,撰寫有關存在主義治療的深究論文。


希冀系上老師能給學生一個機會,能讓學生到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就讀,吸取更多更廣的心理諮商學問,將來能夠考取諮商心理師。學生自覺在最困境時,受到許多老師的無私幫助,因此學生中心希望自己在有能力時也能幫助別人,把愛傳出去!

p.s.寫的真好,可惜白忙一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